熱門文章
解決不了這些問題,智能投顧在國內無法生存!
發(fā)布時間:2016-08-10 分類:趨勢研究 來源:互聯網
在短期內,智能投顧市場悲觀且充滿挑戰(zhàn)。
在金融科技領域,智能投顧和區(qū)塊鏈,是最火的兩個詞。
相比還在糾結于理論與現實的區(qū)塊鏈,智能投顧的發(fā)展脈絡則更為清晰。
智能投顧,就是機器人投資顧問,運用互聯網大數據、人工智能,進行規(guī)律分析,來指導投資。
但在國內,智能投顧還是個新鮮且模糊的詞。對這個新鮮玩意,國內輿論出現了冰火兩重天的爭議:
一種認為,阿爾法狗的成功,證明了人工智能的力量。如果在金融領域運用成功,就如同掌握了一把金鑰匙;
一種認為,就目前國內技術水平、投資理財環(huán)境而言,智能投顧只是噱頭。
現實是,現在還是智能投顧的發(fā)展早期,就像一場跨欄賽跑,速度最快的,不一定勝券在握,能成功跨過所有障礙物的,才可致勝。
1、智能投顧: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
實際上,智能投顧開始在中國發(fā)展,很大程度受到美國智能投顧繁榮市場的刺激。
花旗銀行報告顯示,從2012年到2015年底,美國智能投顧管理的資產規(guī)模幾乎從0增加到了190億美元,發(fā)展非???。
但美國智能投顧市場,之所以能出現指數爆炸般的增長,是占據天時地利人和的結果。
在美國,資產管理行業(yè)發(fā)展迅速,上千家資產管理公司加入這場奪食大戲——誰的武器先進,誰就有可能殺出重圍。
這時候,量化投資、資產配置、投資顧問等新式的“熱武器”出現,人工和機器相結合,很快橫掃傳統資管界,也終結了資管只由人控制的“冷兵器”時代。
在長達十幾年的人機磨合中,美國積累了大量的數據,培養(yǎng)機器,使得機器越發(fā)智能,策略和模型越發(fā)成熟。
這時候,所謂的“智能投顧”,才有了智能的樣子,比起當年那些叱咤風云的華爾街投資人,也毫不遜色。
目前,無論是創(chuàng)業(yè)公司Wealthfront,還是大券商Charles Schwab,金融機構高盛、花旗等,都紛紛進入智能投顧行業(yè)。
據知名管理咨詢公司科爾尼預測,到 2020 年,智能理財市場規(guī)模將突破 2.2 萬億。
這種有前景的“武器”,自然引發(fā)國內“掘金者”們的注意。
國內也開始出現智能投顧平臺,譬如,深藍、彌財、錢景等。
而巨鱷們,也紛紛入局,平安、京東、宜信也宣布涉足智能理財領域。
上線容易,運營難。
這些早期入局者,并沒有能迅速占領市場,反而面臨許多中國式問題。
2、中國式問題
對比中美差距,很容易就能發(fā)現一個致命的問題:中國沒有前期的數據積累。
國內理財市場,包括智能投顧的前身,量化投資,一直做得不溫不火,產品單一,參與人數不多、且集中在高凈值客戶中。
這意味著,國內智能投顧市場,沒有沉淀完備的用戶數據,更別談突出的算法模型。
沒有大數據為基礎的推薦,怎么可能讓用戶信服?
這還是這場跨欄跑中,面對的第一個障礙物。除此之外,智能投顧還面臨嚴峻的外部環(huán)境。
首當其沖的,是國內客戶缺乏長期投資理念問題。
其實,短期投資,智能投顧的優(yōu)勢并不能展現。
然而,已習慣了“投機”的中國市場,都崇尚“短期翻倍”的財富神話,對長線穩(wěn)健的投資方式,并不感冒。
這也就意味著,后期需要大量的資金,來進行用戶教育。
其次,國內智能投顧市場,浮躁炒作者多,潛心做技術、沉淀數據者少。
智能投顧概念進入中國,恰是P2P等互聯網理財平臺謀求轉型的關鍵時刻,“智能投顧”可以成為他們下一個追逐風口,也可能淪為炒作噱頭。
有觀點認為,國內智能投顧技術并沒有成熟。在做了一個簡單的用戶風險測試后, 便推薦所謂的“智能投資組合”,實際上只是簡單的將銀行、基金、期貨、保險等資產簡單打包,并沒有體現“智能”。
最后,智能投顧領域,相關政策、監(jiān)管還是空白。
關于智能投顧的監(jiān)管,目前行業(yè)內有兩種聲音。
一種認為,智能投顧剝去科技的外衣,本質上還是投資顧問服務,需要一系列從業(yè)資質和各種代銷牌照;
另一種觀點認為,智能投顧只是技術,只需要對接正規(guī)的金融機構。
這種政策的不確定性,也增加了智能投顧平臺的風險。
3、尋求破解困頓
國內真正的智能投顧玩家,在嘗試走出困局。
他們首先要解決的,就是數據沉淀和算法模型問題。
因為自身積累有限,智能投顧玩家嘗試通過其他渠道獲取數據,比如券商等金融機構購買。
在前期,通過購買,每個智能投顧平臺獲得的數據是相似的,競爭的核心就落在算法模型上。
“只有專業(yè)的、能給投資者帶來長期穩(wěn)定的收益的算法策略,才能活下去”,國內某智能投顧專家說。
這個積累和調試的過程,沒有任何捷徑。
市場教育也是一塊難啃的骨頭。
目前國內智能投顧平臺的做法是,一方面,通過降低投資門檻,比如降低起投金額、免交易手續(xù)費等,以優(yōu)惠來吸引更多的客戶進行投資;
另一方面,改變原本應長期持有的投資規(guī)則,允許投資人短線交易,增加產品的流動性。
但是,在推廣智能投顧理念的同時,相關的教育投入和流動性風險,都會增加平臺的壓力。
上述專家表示,在前期,智能投顧平臺需要投入大量資金成本,在客戶達到一定規(guī)模后,才能通過管理費、增值費用,達到盈虧平衡。
目前,智能投顧在國內的發(fā)展可分為兩個階段:
第一階段,推出相對穩(wěn)健的產品,銷售的同時,開始教育客戶,形成長期分散投資的理念;
第二階段,推出國內資產配置等帶有一定風險的產品,同時推出購房、求學、養(yǎng)老等理財場景。
在這個升級的過程中,慢慢積累數據,打磨技術。
其實,任何一個模式,恐怕都很難從美國直接照搬過來,在中國落地,永遠面臨中國式難題。
“從長期看,智能投顧會成為主流之一,市場潛力巨大;但在短期內,智能投顧市場還不能形成規(guī)模且充滿挑戰(zhàn)”,國內智能投顧專家表示,這不是一場輕松的賽跑。
這場跨欄賽中,玩家沒有捷徑,面對障礙物,一個都不可繞開。